杭州展览一周观展指南|《女史箴图》伦敦再现身一年仅展六周

发布:2025-06-22分类:八卦已有:24人已阅读

  在近期的展览中,继辽博“又见大唐”特展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与河南“二里头夏都文化展”等古代文物展览成为焦点外,在法国巴黎,“达·芬奇逝世500周年纪念展”已在卢浮宫开幕;在英国,大英博物馆展示了一年仅展6周的顾恺之《女史箴图》。《女史箴图》长卷传为东晋画家顾恺之作品,据称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流失英国,现存或为唐摹本。

  这幅画卷是现存已知最早的中国画长卷之一,原本共有12卷,曾被乾隆收藏。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这幅画卷被英军掠夺。

  该展厅同时展出的中国书画还包括清代画家邹一桂的《松竹石泉》,元代画家盛懋的《寒山映雪图》、明代画家文征明的《寒林图》等。

  甲骨文是商王朝所使用、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事文字,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有系统的成熟文字。商朝灭亡之后,甲骨文逐渐湮没在历史中,直到1899年被晚清学者王懿荣重新发现。据统计,百余年来出土的甲骨总数逾15万片,发现超过4300个单字,其中有2000多字已被解读。

  作为安尼施·卡普尔在中国的首次个展,将呈现艺术家横跨35年的重要艺术创作。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当代建筑空间展览将呈现其作品的戏剧与表演性,聚焦卡普尔迄今为止艺术作品的重要四件(《致心爱太阳的交响乐》、《准备成为奇特单细胞个体的截面体》、《放逐》、《我的红色家乡》),同时展出过去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中重要公共项目作品的模型。

  上博少数民族工艺馆在原有陈列的基础上增加了十四个民族的文物,分别是布朗族、门巴族、羌族、达斡尔族、普米族、怒族、鄂温克族、俄罗斯族、撒拉族、塔塔尔族、锡伯族、仡佬族、仫佬族和京族。同时,在展厅入口处搭建了双层圆形开放式展台,阶梯式展出了十二件非常独特的民族乐器。

  2019年10月18日,“光影岁月——简庆福摄影艺术展”作为上海中华艺术宫的长期陈列展在0米层24号展厅开幕。展览以“永恒的色调”、“多彩的画意” 两大单元展出了简庆福创作于不同年代题材涵盖了黑白、彩色和数码摄影三个时期的作品108幅,几乎浓缩了其一生的创作。简庆福出生于1921年,在中华艺术宫的展厅中以时间线年至今的人生历程。

  此次展览以公共空间和当代艺术实践的交叉点为研究对象,聚焦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城市街头为主题的中国当代艺术实践。展览期间,在美术馆内部空间和多伦路街区,将同时展出毕蓉蓉、施勇、宋冬、尹秀珍、张大力、张培力等17位艺术家创作的当代艺术作品,涵盖绘画、摄影、影像、雕塑、装置等不同艺术形式。

  以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与唐代有关的绘画、书法为主体,辅以故宫、上博、陕西等地收藏的唐代金器、三彩器、木器、雕塑等多种品类文物。在展出的38件国家一级文物中,有《簪花仕女图》《萧翼赚兰亭图》《虢国夫人游春图》《万岁通天帖》《仲尼梦奠帖》等,皆为中国书画史上的皇皇巨制。展览前后还举办学术论坛“‘缤纷大唐’之多维透视”,并出版《又见大唐》、《一眼识大唐》图书。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5000-8000年,以最初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东北部的红山命名。。此次展出石器、陶器、玉器等文物246件,其中一级文物珍品逾40件,重要展品包括玉玦形猪龙、玉C形龙、玉勾云形器、玉斜口筒形器、玉人、玉凤等红山文化玉器,以及新发现的红山文化人物雕像。

  展览是以屏风元素为主题的学术研究展,将展出国内外14家博物馆的艺术藏品,以及现当代9位艺术家的创新作品,呈现一个画屏中的艺术世界。重点展品包括芝加哥艺术学院藏《合乐图》、湖南省博物馆藏《马王堆1号墓出土木板漆画屏风》(复制品)、新疆尔自治区博物馆藏《唐屏风绢画》、重庆三峡博物馆藏《临韩熙载夜宴图》、上海博物馆藏文徵明《人日诗画卷》、南京博物院藏唐寅《李端端落籍图》等,同时还有大量当代艺术作品与屏风呼应。

  此次展览展出历代以雅集为主题的书画作品28件(组),以六个单元:“晋唐风流”、“雅集典范”、“想像雅集”、“乱世唱和”、“庆生为名”、“皇权宴会”,展示历史上著名的雅集盛事,如后世争相追随仿效的雅集典范——兰亭雅集;想象中的风雅盛事——西园雅集等。其中也会穿插一些趣味小品,呈现文人面对即席演出的压力与灵感迸发。

  展览以17世纪书画家文震亨的《长物志》为依据,展出与之相关的书画、器具,重新发掘展品的人文内涵,探索古人游赏于物的细节,以及赏古风潮如何逐步影响到明末文人的居家日用。展览分为“文震亨与长物志”、“文青品味”、“可用之物”、“百汇聚珍”4个单元,展出的展品品类繁多,包括古籍、书画、瓷器和漆器等。

  今年是达·芬奇逝世500周年,卢浮宫将展出近20幅油画,以及相关的小幅作品、素描手稿以及雕塑等,全面回顾他的职业生涯。展览的核心是卢浮宫收藏的5件作品:《岩间圣母》、《美丽的费隆妮叶夫人》、《蒙娜丽莎》、《圣施洗约翰》,以及《圣母子与圣安妮》,另有超过10幅油画借展自英国和意大利的艺术机构。

  本次展览聚焦京都古代到现代文化史上的主要转折点,特别强调装饰艺术。展览展出来自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精品中的80多件漆器、陶瓷、金属制品和纺织品杰作,包括一些最近获得的当代艺术作品也会展出。精选的各流派大师们的50多幅绘画作品以及一套罕见的14世纪盔甲、16世纪晚期为欧洲市场制造的华丽出口漆器、精美的18世纪能剧长袍和具有特色的古朴茶具。

  1979年,菲律宾国家博物馆人类学部的水下考古小组成立后,菲律宾对20只以上的沉船进行了研究,发现大量中国和东南亚陶瓷及其他原材料和工艺品,其中大部分可以追溯到13世纪-19世纪中叶。研究成果很快被发布出来,并且在马尼拉国家人类学博物馆和菲律宾其他地方的博物馆进行了相关展览。陶瓷研究的成果显示,在沟通东南亚、中国、印度洋地区和欧美国家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陶瓷海上贸易网的过程中,无论哪个历史时期,菲律宾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次讲座将为观众展示多项水下考古发现,包括在美国圣安东尼奥市、菲律宾布瑞克暗沙和中国榆亚暗沙发现的13世纪中国和东南亚陶瓷,在马来西亚潘达南岛发现的15世纪中期陶瓷,在玻利维亚圣克鲁斯发现的15世纪晚期-16世纪早期的陶瓷,以及美国圣地亚哥发现的1600年12月14日的沉船,它们都显示了在陶瓷海上贸易这一宏大主题中的重要作用。

  海洋贸易与早期全球化使物质文化产生了重大改变,这种变化不仅局限于陶瓷,还包括多种方面。如,印度尼西亚西爪哇拥有一个重要的全球胡椒贸易中心,通过对海洋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食物的研究,亦可以探讨海洋贸易对社会经济与民俗生活的影响。对美食的考古揭示了这些经济活动的多面性,这一点比以往主要以纪念性建筑和重大历史事件为基础的考古研究,和精美用具所表明的历史文化要微妙得多。

  主讲人:陈继腾,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副秘书长、安徽省村镇建设学会副理事长、传统村落分会会长,安徽大学徽文化中心研究员、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研究员、黄山市城建设计院院院长。

本站严格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仅分享已标注来源的公开事实信息,不复制原创内容。若权利人认为内容侵权,请于30日内联系,我们将立即核实并删除。网站邮箱;yuzhibolangzi@gmail.com 通知邮箱谢谢!

猜你喜欢